MongoDB作為一種NoSQL數據庫產品,其實已經非常著名了。去年,由于MongoDB安全認證的薄弱,上萬家公司中招。雖然是一則負面新聞,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MongoDB的流行程度。
下圖是DB-Engines統計的2017年5月全球數據庫引擎使用排名。從圖中可以看出,mongoDB位列總榜第五,非關系數據庫第一,非常靠前的排名。
我個人對mongoDB并不是非常熟悉,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,對mongoDB的特性還是有了一些簡單的理解,這里記錄一二。
- 首先,mongoDB作為一種非關系型數據庫,它最大的特點就是Schema非常的弱。換而言之,mongoDB的升級以及應用的重構會變得比較簡單。
- 其次,mongoDB使用了文檔型的存儲結構,數據接口則非常接近于JSON。JSON這種數據結構不僅簡單而且也是非常流行的網絡傳輸格式。
- 此外,mongoDB充分考慮了數據庫規模擴展的需要,所以能夠很好的適應業務發展。
話說了這么多,還是要回到實際使用上。這里我將使用Spring Boot來操作mongoDB,Spring Boot由于有Spring Data的支持,使用mongoDB還是比較輕松方便的。
方法如下:
首先是添加Spring Data mongo的配置依賴,如下所示:
1
|
compile( "org.springframework.boot:spring-boot-starter-data-mongodb" ) |
其次是在application.properties中配置mongoDB的連接參數,如下所示:
1
|
spring.data.mongodb.uri=mongodb: //localhost:27017/dbname |
Spring Boot配置就是這樣簡單,然后就是具體的代碼編寫了。首先,需要定義一個實體類,這里用一個User的簡單實體類來說明:
1
2
3
4
5
6
7
8
|
@Document (collection = "users" ) public class User { @Id private String id; private String username; private Integer age; } |
這段代碼里面省略了getter和setter,所以看起來非常簡單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@Document注解,它是mongoDB專用的。了解mongoDB的話,都知道collection之于mongoDB,就像關系數據庫的table一樣。通過指定collection,可以實現實體類到mongoDB集合的映射關系。如果不顯式指定collection,Spring會根據實體類的名字去推測集合的名字。
配置完畢,實體類也實現完畢,我們需要的就是實現mongoDB的各種操作,從而把數據庫和應用程序連接起來。按照Spring data的現狀,實現數據庫操作大概有兩種方式——MongoRepository、mongoTemplate。MongoRepository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,它可以幫我們輕松的實現簡答的CRUD操作。
下面就是它的使用方式:
1
2
3
|
public interface UserRepository extends MongoRepository<User, Long>{ User findByUsername(String username); } |
然后在使用數據庫的地方直接依賴注入UserRepository即可。的確非常簡單,這是因為Spring幫我們做了兩件事,首先Spring會為Repository生成bean,一般來說Spring內置的Repository及其子類都使用了@NoRepositoryBean注解,所以只有用戶定義的沒有該注解的interface才會被實例化一個bean。其次Spring會根據interface中的方法名,去自動生成CRUD操作的函數,因此我們連實現代碼都不用寫了。
使用MongoTemplate會稍微麻煩一點,但同時它能夠完成的工作也更多一些。下面是使用mongoTemplate的方式,為了展示其強大的能力,我們使用一個稍微復雜點例子。
代碼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|
@Component public class ArticleRepositoryImpl { MongoTemplate mongoTemplate; @Autowired public ArticleRepositoryImpl(MongoTemplate mongoTemplate) { this .mongoTemplate = mongoTemplate; } public List<Article> find(Query query) { return mongoTemplate.find(query, Article. class ); } public Article findOne(Query query) { return mongoTemplate.findOne(query, Article. class ); } public void update(Query query, Update update) { mongoTemplate.findAndModify(query, update, Article. class ); } public Article save(Article article) { mongoTemplate.insert(article); return article; } public Article findById(String id) { return mongoTemplate.findById(id, Article. class ); } public Page<Article> findPage(Page<Article> page, Query query) { long count = count(query); int pageNumber = page.getPageNumber(); int pageSize = page.getPageSize(); query.skip((pageNumber - 1 ) * pageSize).limit(pageSize); List<Article> rows = find(query); page.setContent(rows); return page; } public long count(Query query) { return mongoTemplate.count(query, Article. class ); } } |
對于Article這個實體類,我們其實不需要太關心它的細節。為了實現分頁查詢的功能(主要在findPage中實現),代碼使用了略微復雜的查詢操作,這里就體現到了mongoTemplate的更為強大的定制化操作能力。而這里的component注解也只是一種聲明bean的方式。除了它之外,還有很多配置的方式,但功能都是一樣的,這里也就不深究了。
把數據庫的結果通過一個RESTful的接口返回去,就可以看到數據庫的查詢結果,代碼如下所示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|
@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SimpleRestController {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; @Autowired public SimpleRestController(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) { this .userRepository = userRepository; } @RequestMapping (value= "/users" , method = RequestMethod.GET) public List<User> greeting( @RequestParam (value = "name" , defaultValue = "World" ) String name) { return userRepository.findAll(); } } |
通過瀏覽器的訪問結果如下所示:
總結
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,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帶來一定的幫助,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留言交流,謝謝大家對服務器之家的支持。
原文鏈接:http://intheworld.win/2017/05/21/mongodb與spring-boo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