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G是實力的競爭,是運營的競爭,不再是流量的時代。
目前,包括芯片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邊緣計算、區塊鏈等等的核心技術越來越成為社會必須,也成為了數字社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不管怎樣去重視都不為過。
我們看到,在國內,華為在芯片設計方面是遙遙領先的,另外在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實力,阿里巴巴在云計算是遙遙領先的,也在大數據、區塊鏈方面相當優勢,在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方面實力很強。
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,另外也在大數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,騰訊在大數據方面有積累,在云計算方面處在第二集團領先位置,人工智能、區塊鏈也有一定的實力。
在疫情的沖擊下,有的公司是占了便宜的,因為宅經濟,但這種獲得不會長久,有的公司是受沖擊最大的,但是,如果有實力加持,即便沖擊再大,都能在危中找到機會,獲得出人意料的轉型發展。
華為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屈不撓,現在依然堅挺。2020年上半年,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,540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13.1%, 凈利潤率9.2 %。其中,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,596億元人民幣,企業業務收入為363億元人民幣,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,558億元人民幣。實屬不易。
阿里巴巴在疫情中也不斷成長,特別是云計算業務。財報數據顯示,阿里云業務的營收約為22億美元,與去年同期的14億美元相比,同比漲幅達60%;與上一財季的17.5億美元相比,環比上漲25.7%。
從近六個季度阿里云的營收數據看,其增速保持在60%左右,遠高于亞馬遜AWS月30%幅度的增速。本季度云業務營收占據總營收的比重已經提升至9.6%,上年同期這一比例為7.9%。
在騰訊最新的財報中,再一次沒有公布云計算的業務的收入,這已經是連續幾個季度不是公開。
騰訊Q3財報數據顯示,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第三季的收入同比增長24%至人民幣332.55億元。該項增長主要來自商業支付及理財平臺的收入增長,而企業服務收入的增長放緩,此乃因疫情對線下項目發展及新合同簽訂的后續影響,以及若干IaaS合同的非經常性調整所致。
我們也看到,在運營商中,中國電信的天翼云、中國移動的移動云也蓄勢待發摩拳擦掌,都力爭更大的市場份額。
疫情是云計算快速發展的催化劑。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稱:“過去五個月的形勢清楚表明,技術強度是企業保持韌性的關鍵因素。能打造自身數字能力的組織機構將更快從這場危機中恢復,并變得更加強大。”《華爾街日報》刊發文章指出,疫情暴發后,企業紛紛安排員工遠程辦公并采用相關設備,云計算業務在疫情初期迅猛增長。
由此可見,在這一波云計算發展大潮中,技術實力強的微軟、IBM、阿里巴巴等都成為了大贏家,不僅沒有受到負面影響,反而擴大了領先優勢。那么,問題來了,誰會掉隊呢?
我們大概可以給出幾個判斷標準:
- 技術硬實力投資不足、儲備不足的公司;
- 傳統的奶牛業務太掙錢,沒有壓力的轉型緩慢公司;
- 缺乏2B基因的公司;
- 沒有長遠發展規劃,著眼于眼前紅利的公司。
馬繼華,關注通信、科技、互聯網、金融及新媒體
- 公眾號:北國騎士(Nknight)
- 2008年搜狐優秀博客;
- 2009年移動互聯網影響力人物;
- 2010年LBS最具影響力博客;
- 2010年通訊產業十大名博;
- 2010年通信領域網絡十大人物;
- 2013年互聯網百強自媒體;
- 2015年騰訊科技最具影響力自媒體;
- 2015年通信圈自媒體大神;
-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,百度百家十大作者,微博簽約自媒體
- 每日一文15年,每年講課100天,用最通俗的語言解讀最深層的商業邏輯
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q6FQGZ6VMu7jVyqsBK34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