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暑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。斗指戊;太陽黃經為150°;公歷8月22—24日交節。處是終止、躲藏的意思,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。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,白天熱,早晚涼,晝夜溫差較大,不時有秋雨降臨。處暑這一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。
2021處暑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?
2021年處暑節氣時間是 公歷2021年8月23日5點17分,農歷辛丑年七月十六號
習俗文化
1、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中元的民俗活動,俗稱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節”。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,就有開鬼門的儀式,直到月底關鬼門止,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。
2、“七月半鴨,八月半芋”,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。處暑這天,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,而江蘇地區,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,正所謂“處暑送鴨,無病各家”。
3、開漁節,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,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,歡送漁民出海,期盼漁業豐收。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,還開展各種文化、旅游、經貿活動,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、游客前往。
處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2021
專家說,增加睡眠一小時,保證有質量的午睡,可以讓人保持精神,也可以在冬天到來之前保存能量,保持精力充沛。特別是對老年人來說,隨著年齡的增長,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,會出現晝不精、夜不眠的現象。所以晚上可以早睡,堅持午睡的好習慣。即使睡不著,閉上眼睛也有好處。
據媒體報道,現代研究發現,夜間0-4點,體內各器官功能降至最低點;中午12-13點,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候。統計顯示,老年人午睡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。所以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,又符合養生的道理。
對年輕人而言,充足的睡眠能使學習工作更加精力充沛,同時也能減少秋困的發生。
多吃清熱安神的食物。
病從口入,飲食很容易與疾病掛鉤。暑假過后,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,腸胃無法接受忽冷忽熱的刺激,胃酸分泌增加,胃腸痙攣性收縮,抵抗力和適應性降低。這時候就容易出現一些胃腸疾病,慢性胃腸疾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、腹脹、腹瀉、腹痛等癥狀。另外,飲食不當會進一步加重這種不適,所以飲食一定要謹慎。
從養生的角度來看,夏季節氣適合吃清熱安神的食物,如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蜂蜜、黃魚、干貝、海帶、水母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、牛奶等,但這些食物一次不能吃太多,少吃多餐。此外,隨著氣候逐漸干燥,體內肺經當值,此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品,防止燥邪損傷。如梨、冰糖、銀耳、沙參、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,或黃芪、黨參、烏賊、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。
多吃蔬果當然能起到生津潤燥、消熱通便的作用,能補充人體的津液。應該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,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癥狀。
注意胃部保暖。
晚上睡覺時要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子,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,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。根據自然規律,秋季陰氣增多,陽氣減少,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收,以儲存體內陽氣。然而,隨著天氣轉涼,許多人會感到懶惰和疲勞。他們早上臥床不起,白天不愛動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。
正因為如此,大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,改掉夏天晚睡的習慣,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,比夏天多睡一個小時,保證早睡早起。此外,適當的午睡也有利于化解秋乏。
可以堅持冷水浴的習慣。
無論哪個季節,堅持鍛煉是絕對正確的。秋季后鍛煉的好處是,在逐漸降溫的環境中,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,可以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,增加產熱,提高對低溫的適應性。
但是對于不同的季節,運動的類型和強度也要調整。秋季運動可以選擇快走、登山、打球等。對于老年人來說,運動應該以不累為標準。做一些既能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新陳代謝,又能讓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神。運動時間適合早晚,中午因為室外天氣還是熱的,所以要避免這段時間的戶外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