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維權騎士&鯨版權發布《2019 年度版權報告》,根據維權騎士獨立的數據監測,2019 年內容傳播總量高達3328215 次,內容傳播市場流通活躍度較高,且版權侵權情況有所好轉。
從作者層面看,2019 年被侵權的作者占全體作者的 23%,在 2016 年,被侵權作者的占比高達 59%,三年來已經下降 36%。從內容層面看,平均每篇內容的被侵權量為 3.64 次,在 2018 年則是 8 次,數量也已經有顯著下降。
此外,在各平臺侵權與被侵權內容方面,作為圖文內容輸出大戶,微信公眾平臺仍然是侵權發生量最多的平臺,疑似侵權量超過 50 萬次。
然而,在2018 年的年度報告中我們曾分析過,微信公眾號中 92% 的侵權都發生在公眾號之間,但到了 2019 年,該項數值已經降低了 77.8%,微信公眾號中只有 14.2% 的被侵權內容是來自公眾號內部。
的確,維權騎士統計了微信、頭條、百家、大魚等平臺的被侵權內容流向后發現,自媒體平臺的被侵權內容流向基本呈環狀傳播,頭條號、公眾號、大魚號、網易號、百家號、搜狐號的被侵權內容互相流動。
以頭條號為例,流向其余五個平臺的被侵權內容占比達40.5%,大魚號流向其余五個平臺的被侵權內容占比為 49.4%。這也說明,資訊類平臺的受眾重合度較高,優質內容在自媒體平臺形成的“圈子”里流動,侵權所造成的損失也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