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在剛上初一的時候,第一堂數(shù)學課學的是集合,那時候我知道了集合是不允許重復元素存在的。
hashCode 方法用于散列集合的查找,equals 方法用于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。
為什么重寫了 equals 方法,還要重寫 hashCode 方法?
因為如果只重寫了 equals 方法,兩個對象 equals 返回了true,但是如果沒有重寫 hashCode 方法,集合還是會插入元素。這樣集合中就出現(xiàn)了重復元素了。
接下來詳細分析,以 HashMap 的 put 方法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|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 if (key == null ) return putForNullKey(value); //通過key的hashcode計算hash值 int hash = hash(key.hashCode()); //通過hash值和table數(shù)組的長度計算出元素存放在table數(shù)組的位置 int i = indexFor(hash, table.length); //table[i]的位置已經(jīng)存在元素,遍歷鏈表 for (Entry<K,V> e = table[i]; e != null ; e = e.next) { Object k; //調用 equals 方法判斷key是否相等,若相等,該key對應的鍵值對已經(jīng)存在,用新的value取代舊的value if (e.hash == hash && ((k = e.key) == key || key.equals(k))) { V oldValue = e.value; e.value = value; e.recordAccess( this ); return oldValue; } } modCount++; // 若該key對應的鍵值對不存在,將key-value封裝成Entry對象添加到table[i]處 ,頭插法。 addEntry(hash, key, value, i); return null ; } |
1.HashMap 的 put 方法實際上是先調用 hashCode 定位到數(shù)組的位置
2.如果該數(shù)組的位置上已經(jīng)存在元素了,即 table[i] != null,那么遍歷鏈表,調用 equals 方法判斷key是否相等。如果相等,表明這個key對應的鍵值對已經(jīng)存在,那么新的 value 會覆蓋掉舊的 value。如果遍歷鏈表都沒有找到key,那么表明這個 key 對應的鍵值對不存在,直接插入,作為鏈表的頭節(jié)點。
總結
- 往HashMap添加元素的時候,需要先定位到在數(shù)組的位置(hashCode方法)。
- 如果只重寫了 equals 方法,兩個對象 equals 返回了true,集合是不允許出現(xiàn)重復元素的,只能插入一個。
- 此時如果沒有重寫 hashCode 方法,那么就無法定位到同一個位置,集合還是會插入元素。這樣集合中就出現(xiàn)了重復元素了。那么重寫的equals方法就沒有意義了。
如下圖:
如果重寫了hashcode方法,確保兩個對象都能夠定位到相同的位置,那么就可以遍歷這條單向鏈表,使用equals方法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同,如果相同,那么就不插入了(HashMap的實現(xiàn)仍然插入,但是覆蓋掉舊的value)。如果不相同,就插入到鏈表的頭節(jié)點處。
感謝閱讀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,謝謝大家對本站的支持!
原文鏈接:http://blog.csdn.net/xyh269/article/details/691715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