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實例講述了Java內部類對象的創建及hook機制。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,具體如下:
Java中的內部類雖然在狀態信息上與其外圍類在狀態信息是完全獨立的(可直接通過內部類實例執行其功能),但是外圍類對象卻是內部類對象得以存在的基礎。
內部類對象生成的時候,必須要保證其能夠有外圍類對象進行掛靠(hook),從而java提供了嚴格的內部類對象生成的語法。
一般慣用兩種方法,生成內部類對象。
Method1: 使用 外圍類實例.new 內部類名稱() 的標準方法。
Example 1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
public class Outer{ int no; class Inner implents InterfaceA{} } interface InterfaceA{} main() { Outer instanceA= new Outer(); InterfaceA interfaceA=instanceA. new Inner() ; //注意內部類實例產生的方法,new 外圍類實例.內部類名() ,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內部類實例一定有外圍類實例hook. InterfaceA interfaceB=instanceA. new Outer(); //又生成了一個內部類的實例,且也掛靠在了實例instanceA上。 } |
Method2: 使用工廠方法,直接返回實現了某一接口的對象(該對象一般為內部類)。
Example 1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|
public class Outer{ int no; class Inner implents InterfaceA{} public InterfaceA createInnerInstance{ return InterfaceA{ read(); } } } interface InterfaceA{ public void read();} main() { Outer instanceA= new Outer(); InterfaceA interfaceA=instanceA.createInnerInstance() ; //注意內部類實例產生的方法,直接調用了一個工廠方法,返回一個實現InterfaceA接口的對象。 InterfaceA interfaceB=instanceA.createInnerInstance(); //又生成了一個內部類的實例,且也掛靠在了實例instanceA上。 } |
與使用實例名.new 類名()的方式相比,工廠方法顯得更為優雅和清晰。
!注意內部類的使用場景,一般是返回一個實現了某接口功能的內部類對象到外部,然后進行相應的操作。(由于外圍類的成員對內部類全可見,其方便性和優勢十分的明顯)
由于內部類對象在生成的時候,編譯器就自動的對創建其的外圍類實例信息進行了捕獲,所以java還提供了.this方式回調外圍類實例(此方法有時候十分的重要)。
Example:
1
2
3
4
5
6
7
|
public class Outer { class inner { public Outer callback(){ return Outer. this } //callback()方法返回了內部類對象hook的外圍類對象的引用,使用語法 外圍類名.this, 注意函數的返回類型! } } |
希望本文所述對大家java程序設計有所幫助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airwindow/archive/2012/06/24/25597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