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時,我們肯定會經常遇到這樣一個困擾:操作服務器時因某事中斷,回頭繼續操作的時候肯定會ifconfg確認下是否是我要操作的服務器,因為無法從表象識別。
所以,我們很有必要將這個ps1命令行提示符優化一下。每個運維攻城獅肯定都有自己的習慣,不過我還是推薦一個服務器批量管理中比較使用的ps1格式吧!
ps1是神馬?ps1是linux里頭的一個默認的環境變量,至于當前系統的ps1是如何設置的,你可以使用命令“env|grep ps1”來查看 。
其實ps1就是用來設置命令提示符格式的環境變量。
下面貼一下ps1的配置參數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|
\d :代表日期,格式為weekday month date ,例如: "mon aug 1" \h :完整的主機名稱。例如:我的機器名稱為:fc4.linux,則這個名稱就是fc4.linux \h :僅取主機的第一個名字,如上例,則為fc4,.linux則被省略 \t :顯示時間為24小時格式,如:hh:mm:ss \t :顯示時間為12小時格式 \a :顯示時間為24小時格式:hh:mm \u :當前用戶的賬號名稱 \ v : bash 的版本信息 \w :完整的工作目錄名稱。家目錄會以 ~代替 \w :利用 basename 取得工作目錄名稱,所以只會列出最后一個目錄 \ # :下達的第幾個命令 \$ :提示字符,如果是root時,提示符為: # ,普通用戶則為:$ |
當然,為了更好的識別,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顏色設置,這個就不贅述了,百度一下shell顏色即可,當然記得參考下文的ps1進行自定義。
為了更好的區分服務器,我建議使用如下格式:
1
2
3
4
|
所以ps1可以如下設置:
1
|
|
但是機器太多,這個ip總不能每次手動修改,所以還是寫個腳本來修改吧!(當然,你也可以先獲取ip,賦值變量加入到ps1)
腳本很簡單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|
#!/bin/sh 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 # update ps1 like [[email protected] /data]# # 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 #先判斷網卡是否存在,我這邊eth1是內網網卡 ifconfig eth1 > /dev/null 2>&1 if [[ $? != 0 ]] then echo 'interface eth1 not exsit!' ; exit 1 fi #centos/redhat 7 ifconfig顯示的結果不是 inet addr: 而是 inet 直接加ip,所以這里需要判斷下: function get_eth1ip() { if [[ $1 - eq 7 ]] then #for centos 7 eth1_ip=$( ifconfig eth1 | awk '/inet / {print $2}' | awk '{print $1}' ) else eth1_ip=$( ifconfig eth1 | awk -f ":" '/inet addr:/ {print $2}' | awk '{print $1}' ) fi } test -f /etc/redhat-release && grep 7 /etc/redhat-release > /dev/null 2>&1 && get_eth1ip 7 test -f /etc/centos-release && grep 7 /etc/redhat-release > /dev/null 2>&1 && get_eth1ip 7 || get_eth1ip echo $eth1_ip | grep -e "[0-9]{1,3}\.[0-9]{1,3}\.[0-9]{1,3}\.[0-9]{1,3}" > /dev/null 2>&1 if [[ $? != 0 ]] then echo 'eth1_ip is empty!' exit 1 fi function export () { echo "export ps1='\[\e[32m\][\u@${eth1_ip}:\[\e[m\]\[\e[33m\]\w\[\e[m\]\[\e[32m\]]\[\e[m\]\\$ '" >>${1} && \ echo -e "\033[32m update \033[0m \033[33m${1}\033[33m \033[32msuccess! please relogin your system for refresh... \033[0m" } function home_env() { if [[ ! -z $1 ]] then home=$1 else home= /root fi #有的用戶可能會在家目錄下自定義一些配置,即 .proflie這個隱藏文件,所以也需要更新 test -f $home/.profile && ( sed -i '/export ps1=/d' $home/.profile export $home/.profile ) } #獲取當前用戶id,如果是root組的則可以操作/etc/profile userid=$( id | awk '{print $1}' | sed -e 's/=/ /' -e 's/(/ /' -e 's/)/ /' | awk '{print $2}' ) if [[ $userid = 0 ]] then #for all sed -i '/export ps1=/d' /etc/profile export /etc/profile #for root home_env #如果其他用戶需要修改,只要開啟一下三行,并將other修改成用戶名 #id other >/dev/null 2>&1 && ( # home_env ~other #) else #for userself home_env ~ fi |
好了,最后直接 source ./update_ps1.sh 即可看到效果:
重新登陸或source /etc/profile,就可以看到效果了:
這樣設置之后,就能清晰的知道現在操作的是服務器是哪一臺,而不至于混淆。
原文:http://zhangge.net/50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