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造者模式針對的是復雜對象的構建,比如一個產品有多個部分構成,每個部分都可以單獨進行生產,這時候就可以用建造者模式,由Builder構造產品的每個部分,然后又director完成最后產品的組裝。
特點:
1、分工更加明確,組建和構造分開,能更好的控制產品的生產。
2、容易擴展,有新的需求的時候,只要實現Builder借口就可以了。
企業級開發和常用框架中的應用:JMail
組成:產品類,抽象建造者,建造者,導演。
產品類:
1
2
3
4
5
6
|
public class Product{ private String partA; //產品的某個部分,實際開發中可能對應一個類 private String partB; //產品的某個部分,實際開發中可能對應一個類 private String partC; //產品的某個部分,實際開發中可能對應一個類 //構造器及set、get方法 } |
抽象建造者:
1
2
3
4
5
6
|
//也可以是抽象類 public interface Builder{ public void setPartA(String partA); public void setPartB(String partB); public void setPartC(String partC); } |
建造者實現類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|
public class BuilderImpl implements Builder{ private Product product; public BuilderImpl(){ product = new Product(); } public void builderPartA(){ String partA = new String(); //模擬工廠方法生產產品的某一個部分 product.setPartA(partA); } public void builderPartB(){ String partB = new String(); //模擬工廠方法生產產品的某一個部分 product.setPartB(partB); } public void setPartC(){ String partC = new String(); //模擬工廠方法生產產品的某一個部分 product.setPartC(partC); } public Product getProduct(){ return this .product; } } |
導演類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|
public class Director{ private Builder b ; public Director(Builder newB){ this .b = newB; } public void createBuilder(Builder b){ this .b = b; } public Product constructProduct(){ b.builderPartA(); b.builderPartB(); b.builderPartC(); } } |
測試類:
1
2
3
4
5
6
7
8
|
public class Demo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 Builder b = new BuilderImpl(); Director d = new Director(); d.createBuilder(b); Product p = c.constructProduct(); } } |
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,如果我們另外實現導演類,完全可能組裝出另一個不同的產品,因為導演類控制了產品的組裝,同樣的,如果我們重新實現抽象構建類,也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產品,所以,從中可以發現,構建者模式更加的抽象化,流程化。
相比于抽象工廠模式,不難發現這兩者驚人的相似,但為什么還會分出兩種不同的設計模式呢,其實重點就在產品的復雜程度和抽象程度上,建造者模式比抽象工廠模式更加的抽象化,復雜化,也就是說建造者模式應對的產品比抽象工廠應對的產品更加復雜,同時,在產品生產流程長更加的抽象。
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,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服務器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