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廠方法(Factory Method)模式又稱為虛擬構造器(Virtual Constructor)模式或者多態工廠(Polymorphic Factory)模式,屬于類的創建型模式。在工廠方法模式中,父類負責定義創建對象的公共接口,而子類則負責生成具體的對象,這樣做的目的是將類的實例化操作延遲到子類中完成,即由子類來決定究竟應該實體化哪一個類。
在簡單工廠模式中,一個工廠類處于對產品類進行實例化的中心位置上,它知道每一個產品類的細節,并決定何時哪一個產品類應當被實例化。簡單工廠模式的優點是能夠使客戶端獨立于產品的創建過程,并且在系統中引入新產品時無需對客戶端進行修改,缺點是當有新產品要加入到系統中時,必須對工廠類進行修改,以加入必要的處理邏輯。簡單工廠模式的致命弱點就是處于核心地位的工廠類,因為一旦它無法確定要對哪個類進行實例化時,就無法使用該模式,而工廠方法模式則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問題。
考慮這樣一個應用程序框架(Framework),它可以用來瀏覽各種格式的文檔,如TXT、DOC、PDF、HTML等,設計時為了讓軟件的體系結構能夠盡可能地通用,定義了Application和Document這兩個抽象父類,客戶必須通過它們的子類來處理某一具體類型的文檔。例如,要想利用該框架來編寫一個PDF文件瀏覽器,必須先定義PDFApplication和PDFDocument這兩個類,它們應該分別繼承于Application和Document。
Application的職責是對Document進行管理,并且在需要時創建它們,比如當用戶從菜單中選擇Open或者New的時候,Application就要負責創建一個Document的實例。顯而易見,被實例化的特定Document子類是與具體應用相關的,因此Application無法預測哪個Document的子類將被實例化,它只知道一個新的Document何時(When)被創建,但并不知道哪種(Which)具體的Document將被創建。此時若仍堅持使用簡單工廠模式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:框架必須實例化類,但它只知道不能被實例化的抽象類。
解決的辦法是使用工廠方法模式,它封裝了哪一個Document子類將被創建的信息,并且能夠將這些信息從框架中分離出來。如圖1所示,Application的子類重新定義了Application的抽象方法createDocument(),并返回某個恰當的Document子類的實例。我們稱createDocument()是一個工廠方法(factory method),因為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類的實例化過程,即負責"生產"一個對象。
簡單說來,工廠方法模式的作用就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條件生成各種類的實例,這些實例通常屬于多個相似的類型,并且具有共同的父類。工廠方法模式將這些實例的創建過程封裝了起來,從而簡化了客戶程序的編寫,并改善了軟件體系結構的可擴展性,使得將來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加入新的子類。工廠方法這一模式適合在如下場合中運用:
當無法得知必須創建的對象屬于哪個類的時候,或者無法得知屬于哪個類的對象將被返回的時候,但前提是這些對象都符合一定的接口標準。
當一個類希望由它的子類來決定所創建的對象的時候,其目的是使程序的可擴展性更好,在加入其他類時更具彈性。
當創建對象的職責被委托給多個幫助子類(helper subclass)中的某一個,并且希望將哪個子類是代理者這一信息局部化的時候。
需要說明的是,使用工廠方法模式創建對象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讓代碼變得更短(實事上往往更長),并且可能需要設計更多的輔助類,但它的確可以靈活地、有彈性地創建尚未確定的對象,從而簡化了客戶端應用程序的邏輯結構,并提高了代碼的可讀性和可重用性。
拿一個動物工廠來舉例說明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|
class Animal( object 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() class Dog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狗吃' , food class Cat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貓吃' , food class AnimalFactory( object ): def create_animal( self ):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() class DogFactory(Animal): def create_animal( self ): return Dog() class CatFactory(AnimalFactory): def create_animal( self ): return Cat() def client(): animal_factory = DogFactory() animal = animal_factory.create_animal() animal.eat( '肉骨頭' ) animal_factory = CatFactory() animal = animal_factory.create_animal() animal.eat( '魚骨頭' ) |
下面是簡單工廠模式的實現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|
class Animal( object 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() class Dog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狗吃' , food class Cat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貓吃' , food def create_animal(name): if name = = 'dog' : return Dog() elif name = = 'cat' : return Cat() def client(): animal = create_animal( 'dog' ) animal.eat( '肉骨頭' ) animal = create_animal( 'cat' ) animal.eat( '魚骨頭' ) |
看起來工廠方法模式要復雜很多啊,也沒覺得比簡單工廠模式有什么好處,為什么還要用工廠方法模式呢? 簡單工廠模式的優點很明顯,工廠函數封裝了邏輯判斷,客戶端使用負擔要小很多。相應的問題也很明顯,要增加新的產品類型,就需要修改工廠函數,這違背了開閉原則。 但是工廠方法模式似乎繞了一圈又回到原始時代了,下面寫不就行了嗎,何必外面套一層Factory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|
class Animal( object 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() class Dog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狗吃' , food class Cat(Animal): def eat( self , food): print '貓吃' , food def client(): dog = Dog() dog.eat( '肉骨頭' ) cat = Cat() cat.eat( '魚骨頭' ) |
工廠方法模式,對于需要做強類型檢查的語言比如Java、C++等在組織代碼時是有好處的。對于Python這種動態語言來說,感覺體現不出太多價值,或許我還沒有理解工廠方法模式的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