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學習java,根據視頻做實例的過程中,對equals和hashcode兩個方法理解稍微深刻一點,主要是它們兩個很容易混淆,容易出錯,自己又通過網上的資料學習,和大家分享
equals()方法
equals是Object類提供的方法之一,眾所周知,每一個java類都繼承自Object類,所以說每一個對象都有equals這個方法。而我們在用這個方法時卻一般都重寫這個方法,why?
先看一個Object類中equals()方法的源代碼:
1
2
3
|
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bj) { return ( this == obj); } |
從這個方法中可以看出,只有當一個實例等于它本身的時候,equals()才會返回true值。通俗地說,此時比較的是兩個引用是否指向內存中的同一個對象,也可以稱做是否實例相等。而我們在使用equals()來比較兩個指向值對象的引用的時候,往往希望知道它們邏輯上是否相等,而不是它們是否指向同一個對象——這就是我們通常重寫這個方法的原因。
1
|
Strings1 = new String(“kvill”),String s2 = new String(“kvill”);s1.equals(s2)為ture, |
說明String類中已經重寫了equals()方法,如果不重寫equals()方法,那么s1.equals(s2)默認比較兩個對象所指向的內存地址是否相同,返回值必然為false。
當然接下來我們要改寫equals()方法,必須要遵守通用約定。來自java.lang.Object的規范,equals方法實現了等價關系,以下是要求遵循的5點:
1.自反性: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,x.equals(x)一定為true。
2.對稱性: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 和 y,當x.equals(y)返回true時,y.equals(x)也一定返回true。
3.傳遞性: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、y和z,如果x.equals(y)返回true,并且y.equals(z)也返回true,那么x.equals(z)也一定返回true。
4. 一致性:對于任意的引用值x 和y,如果用于equals比較的對象信息沒有被修改,多次調用x.equals(y)要么一致地返回true,要么一致地返回false。
5.非空性:對于任意的非空引用值x,x.equals(null)一定返回false。
hashCode()方法
hashcode()這個方法也是從object類中繼承過來的,在object類中定義如下:
1
|
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(); |
hashCode()返回該對象的哈希碼值,該值通常是一個由該對象的內部地址轉換而來的整數,它的實現主要是為了提高哈希表(例如java.util.Hashtable提供的哈希表)的性能。
必須銘記:在每個重寫了equals方法的類中,你必須也要重寫hashCode方法。如果不這樣做的話,就會違反Object.hashCode的通用約定,從而導致該類無法與所有基于散列值(hash)的集合類結合在一起正常運行。
hashCode()的返回值和equals()的關系如下:
如果x.equals(y)返回“true”,那么x和y的hashCode()必須相等。
如果x.equals(y)返回“false”,那么x和y的hashCode()有可能相等,也有可能不等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|
public class TestEquals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 args[]) { Student s1 = new Student( "張一" , 6 ); Student s2 = new Student( "張一" , 6 ); if (s1.equals(s2)) { System.out.println( "相同 s1的代碼:" + s1.hashCode() + " s2的代碼:" + s2.hashCode()); } else { System.out.println( "不相同" ); } } } class Student { private int age; private String name; public Student() { } public Student(String name, int age) { this .age = age; this .name = name; } public int getAge() { return age; } public void setAge( int age) { this .age = age; }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 return name; }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 this .name = name; } public int hashCode() { return ( this .name.hashCode() + this .age) * 31 ; } 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bj) { boolean result = false ; if (obj == null ) { result = false ; } if ( this == obj) { result = true ; } if (obj instanceof Student) { Student stu = (Student) obj; if (stu.getName().equals( this .name) && stu.getAge() == ( this .age)) { result = true ; } } else { result = false ; } return result; } } |
詳細分析
equals()是判讀兩個Set是否相等[前提是equals()在類中被覆蓋]。==決定引用值是否指向同一對象。
1、當向集合set中增加對象時,首先計算要增加對象的hashCode碼,根據該值來得到一個位置來存放當前的對象,當在該位置沒有一個對象存在的話,那么集合set認為該對象在集合中不存在,直接增加進去。如果在該位置有一個對象的話,接著將準備增加到集合中的對象與該位置上的對象進行equals方法比較,如果該equals方法返回false,那么集合認為集合中不存在該對象,再進行一次散列,將該對象放到散列后計算出的新地址里,如果equals方法返回true,那么集合認為集合中已經存在該對象了,不會再將該對象增加到集合中了。
2、當重寫equals方法時,必須要重寫hashCode方法。在java的集合中,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規則是:
1),判斷兩個對象的hashCode是否相等
如果不相等,認為兩個對象也不相等,完畢 ; 如果相等,轉入2
2),判斷兩個對象用equals運算是否相等
如果不相等,認為兩個對象也不相等
如果相等,認為兩個對象相等(equals()是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關鍵)
可見hashcode()相等時,equals()方法也可能不等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|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 args[]){ String s1= new String( "zhaoxudong" ); //此語句創建了兩個對象,一個是字符串對象“zhaoxudong”(存放于棧中的字面量),另一個是new后在堆中產生的對象。詳細見下面的四.4 String s2= new String( "zhaoxudong" ); //上述兩條語句一共是產生了三個對象,因為棧中只有產生了一個對象。 System.out.println(s1==s2); //false System.out.println(s1.equals(s2)); //true System.out.println(s1.hashCode()); //s1.hashcode()等于s2.hashcode() ,指向同一內存的引用 System.out.println(s2.hashCode()); //equals和hashCode方法只用于兩個對象的比較和容器中,與對象的創建沒有關系 Set hashset= new HashSet(); hashset.add(s1); hashset.add(s2); /*在添加s1,s2時, hashset認為s1和s2是相等的,所以讓s2覆蓋了s1;*/ Iterator it=hashset.iterator(); while (it.hasNext()){ System.out.println(it.next()); } //最后在while循環的時候只打印出了一個”zhaoxudong”。 |
這是因為String類已經重寫了equals()方法和hashcode()方法。
但是看下面的程序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|
> public class HashSetTest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HashSet hs= new HashSet(); hs.add( new Student( 1 , "zhangsan" )); hs.add( new Student( 2 , "lisi" )); hs.add( new Student( 3 , "wangwu" )); hs.add( new Student( 1 , "zhangsan" )); Iterator it=hs.iterator(); while (it.hasNext()){ System.out.println(it.next()); } } } class Student { int num; String name; Student( int num,String name) { this .num=num; this .name=name; } public String toString() { return num+ ":" +name; } } |
輸出結果為:
1
2
3
4
|
1 :zhangsan 1 :zhangsan 3 :wangwu 2 :lisi |
為什么hashset添加了相等的元素呢?
這是不是和hashset的原則違背了呢?回答:沒有因為在根據hashcode()對兩次建立newStudent(1,"zhangsan")對象進行比較時,生成的是不同的哈希碼值,所以hashset把他當作不同的對象對待了,當然此時的equals()方法返回的值也不等。那么為什么會生成不同的哈希碼值呢?原因就在于我們自己寫的Student類并沒有重新自己的hashcode()和equals()方法
所以在比較時,是繼承的object類中的hashcode()方法,它是一個本地方法,比較的是對象的地址(引用地址),使用new方法創建對象,兩次生成的當然是不同的對象了,造成的結果就是兩個對象的hashcode()返回的值不一樣。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?
原因是:在Student類中重新hashcode()和equals()方法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|
class Student{ int num; String name; Student( int num,String name){ this .num=num; this .name=name; } public int hashCode(){ //重寫hashCode的方法 return num*name.hashCode(); } 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) { Student s=(Student)o; return num==s.num && name.equals(s.name); //&&的優先級比==低,所以前面不必加括號 } public String toString(){ return num+ ":" +name; } } |
根據重寫的方法,即便兩次調用了new Student(1,"zhangsan"),我們在獲得對象的哈希碼時,根據重寫的方法hashcode(),獲得的哈希碼肯定是一樣的。所以運行修改后的程序時,我們會看到重復元素的問題已經消除。
總結
這塊知識比較容易出錯,理解一定要深刻,多多的實踐會對原理與定義理解的更加的深刻。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留言,小編會及時回復大家的。感謝大家對本站的支持。
原文鏈接:http://blog.csdn.net/lishehe/article/details/188394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