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我有提到過OSI參考模型和TCP參考模型,這兩個模型可以說是互聯網的基石,今天我們將這一部分內容展開。
各自為戰的年代
在電腦上發送一封電子郵件,正在用手機聊QQ的小伙伴能馬上收到。在很久很久以前...也不是很久,1974年以前,不同廠商生產的設備,不能彼此互連通信,這產生了很大的麻煩。
試想一下,拿蘋果手機給臺式電腦發信息,臺式電腦無法接收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形……
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每個廠商都采用了不同的通信協議,好像英國人說英語,中國人說漢語,有一天他們見面打招呼。
一個說:“hello。”
一個說“你好。”
誰也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,完全無法交流。
人們意識到,如果大家還不統一一下協議,互聯網的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。
OSI參考模型
1974年ISO(國際標準化組織)跳了出來,他對所有人說:“我來當領頭羊,大家都按照一個標準做事。”于是OSI模型誕生了。
只要所有人都遵守這個協議,所有設備就能實現互連通信。
就像1887年柴門霍夫發明的世界語一樣,大家都說世界語,英國人和中國人,各個國家的人都能彼此交流了。
英國人:“Sa。”
中國人:“Sa。”
噢!原來對方在向我問好呢。
OSI參考模型將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劃分為七層,大家都按標準做事,設備與設備之間就能相互交流,傳遞信息。
將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比作郵局,那么:
- 物理層:相當于郵局的搬運工人。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。
- 數據鏈路層:負責兩個相鄰主機間的通信傳輸,即數據幀的生成和接收。
- 網絡層:相當于郵局的排序工人。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絡。
- 傳輸層:相當于從公司跑到郵局的送信職員。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。
- 會話層:相當于公司收寄信,寫信和拆信封的秘書。允許用戶使用容易記憶的名稱建立連接。
- 表示層:相當于公司簡報老板、替老板寫信的助理。協商數據交換格式。
- 應用層: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絡之間的接口。
OSI參考模型提出,具有劃時代意義。但OSI只是一種概念模型,沒有說明如何實現,而且模型也太過嚴謹復雜,通信效率較低。
TCP/IP模型
OSI模型太過理想化,它先定義參考模型,再定義協議,實現困難。于是先定義協議,再定義參考模型的TCP/IP迅速成為實際的主流網絡協議標準。
OSI就像世界語,過于理想化,沒有普及開來。而TCP/IP就像英語,成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。
只要你想通過因特網與其他計算機通信,交換信息,就必須遵守TCP/IP協議。
TCP/IP與OSI相比,簡化了高層的協議,將提供服務相差不大的會話層和表示層融合入應用層中,減少了通信的層次,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。
TCP/IP的四層:
- 網絡接入層:OSI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被合并為網絡接入層,定義如何使用網絡來傳輸數據。
- 網絡層:使用IP協議,將數據包從源地址發送到目標地址。
- 傳輸層:使應用程序之間互相通信。
- 應用層:直接為應用進程提供服務的一層。不同+種類的應用程序,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應用層的不同協議。
OSI和TCP/IP都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模型,有了它們,才有了現在的互聯網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694784305162464512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