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是對網絡、互聯網一種挺有新意的比喻,但令人驚奇的是,以SaaS為代表的云服務技術,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。技術出現的很早,不過直到2006年,亞馬遜推出AWS服務,才使得產業界,真正認識到云服務或者說云計算服務這種新IT服務模式的誕生。
經過多年的發展,云服務相關技術和服務已經相當成熟。但在整個云服務領域,市場較為集中,馬太效應凸顯。世界市場2016年之后,被亞馬遜AWS、微軟Azure、阿里云、谷歌云、IBM“五朵云”建立了穩固的統治;中國暫時處在了阿里云、騰訊云、AWS、中國電信天翼云、金山云“五朵云”的籠罩之下,不過中國市場更有活力,存在更多的變數和可能性。
一、國際戰場:中美云巨頭對抗
云服務市場國際巨頭間的格局,大體維持在AWS確立了其先發優勢的情況下,微軟、谷歌、IBM奮力追趕時的勢態。當前,AWS在國際市場上優勢最大,2018年占全球公共云市場的40%以上。之后窮追不舍的微軟,市場份額在10%左右。最大的變數是來自國內阿里云,其市場份額在2018年上半年超過IBM,位列全球第三 。而整個云服務市場的主要玩家,分別來自美國和中國。
美國玩家之間的恩怨情仇
在目前世界最大的“五朵云”中,AWS在2006年率先推出云服務,成為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”。谷歌和IBM同樣在2008年下場,但是由于對B端業務的理解能力相差較大,IBM很快奪取了AWS之外,最多的市場份額;反觀谷歌,很長時間內,都遲遲無法厘清云計算的發展邏輯,一直在戰場之外打醬油。
現在的“二師兄”微軟,其實是“五朵云”中最晚進入戰場的新兵蛋子。在2014年之前,微軟被華爾街視為“生命周期走至后半程”,直到微軟Azure與原有產品線無縫融合,圍繞微軟龐大的用戶群體做文章,完成從單一賣產品到云生態體系的轉型,2015年之后又成功搶過了IBM云服務的第二把交椅,微軟才再度成為華爾街的寵兒,Azure被譽為“喚醒公主的王子”,微軟市值因此暴增4倍多,老樹開了新花。
微軟一套騷操作耍完,晃花了老伙計谷歌的眼睛,谷歌因此大受刺激。于是,2015年谷歌調整了組織架構,成立谷歌云事業部,聘請硅谷傳奇女性、VMwar創始人戴安·格林掌舵新部門,直接向CEO桑達爾·皮查伊回報工作。女將軍確實非常兇猛,通過對內收購、整合補短板,對外上新打法,一套“組合拳”打下來,一年時間過去,就搶走了RackSpace第五的名頭,讓RackSpace從全球前五名服務商中消失。
比較奇妙,IBM和RackSpace這些美國的硬件類服務商們,在云端戰場上的表現,像是十足的“軟蛋”。先后被AWS、微軟、來自中國的阿里巴巴和谷歌這些軟件服務商吊起來打。
而且據高盛預計,2018年亞馬遜、微軟、阿里巴巴和谷歌占據了核心云計算市場約56%的份額,到2019年它們的份額將合計達到84%,IBM非常有可能會在2019年云服務商top5中消失,而替補它大概率就是另一家來自中國的云服務提供商——騰訊云。
中國玩家們的異軍突起
中國云計算被一些戴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稱為“世界秩序的攪局者”。拋開這個論斷的荒謬性不談,以這種思路來看2009年9月正式推出的阿里云,它也確實攪動了整個世界的云服務市場。2015年奪取了RackSpace的第四名,2018年上半年市場份額超過IBM,躋身世界前三。
阿里云的成功不單只是自己的成功,也在客觀上對國內的市場進行了開拓,對云服務提供商們形成了刺激作用。在IDC的“2018年全球公有云IaaS服務商份額TOP10排名”中,阿里云、騰訊云、天翼云、金山云分列NO.3、NO.6、NO.7、NO.10,前十名中,有四名來自國內。
其中騰訊云的全球IaaS市場份額也排到了第六名,與阿里云差了一個谷歌和一個IBM。但是相比阿里云在全球18個區域開放的服務;騰訊云在亞太、北美、歐洲等24個地區都建設了基礎設施,計劃在全球市場大力開拓。總的來說,國內云服務商的業務重心依然是中國,但是對開拓海外市場,也都普遍抱有很高熱情。
中國云服務商們熱情很高,但云服務是資產與技術并重的行業,在這兩個方面,中國玩家們還沒有積累起多少優勢,國際市場競爭不得不依靠價格戰,因此國內玩家的盈利水平,普遍較低,甚至大部分都處于虧損狀態。
單就營收來算,2018年阿里云的營收為213億元,同期亞馬遜AWS的營收為1700億元,阿里云實現的營收僅為AWS的八分之一,而阿里云,是中國至今唯一實現盈利的云服務商。不過考慮到2015年胡曉明接手阿里云時,AWS的營收是阿里云的38倍,營收差距事實上是在不斷縮小的。
并且胡曉明在2018年曾說過:“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,未來三年,技術追平亞馬遜。”樂觀來看,中國目前和美國的技術水平其實也已經相差不大。
可以預見,在云服務這個領域,隨著時間的增長,美國玩家們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,而這些壓力,顯而易見,都來自于中國玩家們的強勢崛起。
二、國內戰場:阿里和騰訊的宿命之戰
國內的格局,和國際上很像。同樣是電商巨頭旗下的云服務商,阿里云在國內擁有先發優勢。IDC中國公有云市場數據報告,2015年統計至今,多年來年來阿里云一直位居中國市場第一。在2018年上半年,阿里云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達到43%,依然保持第一的地位。第二大服務商是騰訊云,2018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達到11.2%。
另外,國內的云服務市場相對國際市場甚至要更復雜一點,現存的云服務商大體可以分為綜合云服務商、電信云服務商、專業CDN服務商和共享CDN服務商四類。
其中阿里云、騰訊云、金山云、百度云、華為云、京東云這些綜合云服務商技術和價格優勢明顯。僅阿里云和騰訊云兩家,市場份額就占了國內云服務市場的一大半。
電信云服務商底蘊深厚,實力也很強大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兩大電信服務商,體系嚴密,用戶積累優勢明顯。尤其是發力較早的中國電信天翼云,已經成長為中國第三大云服務商。但他們的產品單一,更迭緩慢,用戶粘性不強。
網宿科技這種專業CDN服務商,以及迅雷、云帆之類的共享CDN服務商市場份額越來越小,因為綜合云服務商的一般CDN服務已經免費,而且更加穩定可靠。
除了這些,一些有技術積累優勢,并且走差異化發展路線的服務商,也有著一定的發展空間。以UCloud為例,UCloud從成立開始即純粹做云、不做業務,不做SaaS、不與客戶和合作伙伴競爭,“天生可被集成”,可與各類合作伙伴強強攜手。簡單來說,就是為阿里云這些巨頭作補充,堅守“中立安全”路線,讓UCloud在中國的市場份額,甚至高于國際巨頭微軟Azure,位列第六。
宏觀來看,云服務市場,亞太地區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北美或歐洲,中東和非洲地區。而在整個亞太地區,中國是最大的市場,增長速度也快于其他國家。雖然蛋糕的確在不斷變大,但是另一方面,中國云服務市場的集中度也在不斷上升。
電信服務商、CDN服務商、和垂直云服務商們,無力對阿里云的統治地位發起挑戰。在中國,可以對阿里云形成實質威脅的,只有“BAT”的其他兩家,尤其是市值和阿里旗鼓相當的騰訊。
對于阿里和騰訊的競爭,所有人應該都習以為常了。從游戲、資訊、影音娛樂、互聯網廣告到交通出行、旅游住宿、美食外賣、移動支付甚至金融保險等等……在幾乎每一個互聯網可以觸及到的行業,阿里和騰訊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。
云服務,對于阿里和騰訊來說,是新的、但又至關重要的戰場。“3G/4G通訊技術+智能手機”是上一個十年,互聯網市場繁榮發展的技術根基。市場發展緊緊圍繞著“移動互聯網”這個核心,通訊社交、文化娛樂、金融支付等等,誰更貼近這個核心,誰就能取得更多優勢。
目前業界已經達成共識,“5G+IOT+AI+大數據”是下一個十年的技術根基,互聯網市場的核心將會是“萬物智能互聯”。而云計算是盛放大數據這些水的缸,也是孵化AI的極佳溫床,阿里和騰訊,誰能在云戰場上成為最后的勝利者,誰就更有機會主導“萬物智能互聯”很大一部分的發展方向。
因此,盡管云服務在一開始并不被騰訊重視。在認清局勢之后,騰訊在云服務領域對于阿里的追擊,不遺余力。